这几天,关于日本和歌山县“冒险世界”动物园的消息让不少喜欢大熊猫的人心头起了波澜。
园方宣布,他们饲养的四只可爱的大熊猫——“良浜”、“结浜”、“彩浜”还有年纪最小的“枫浜”,将在今年6月28号正式启程,返回它们的故乡中国。
这个消息一出,网络上的反应挺有意思。
中国的网友那边,铺天盖地都是“宝贝们终于要回家啦”、“国宝欢迎回家”这样温情脉脉的留言,感觉像是迎接久别重逢的亲人。
反观日本网友那边,气氛就明显低落很多,社交媒体上充满了不舍与回忆。
不少人翻出珍藏多年的熊猫照片和视频,来了一场深情的“熊猫回忆杀”。
这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对比,也让人再次感叹大熊猫作为中国国宝那份独有的、跨越国界的魅力。
那么,这备受两国人民关注的一家子熊猫,是怎么去到日本,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呢?
这次提前的“返乡”又是因为什么?
这次要回家的四只熊猫里,年纪最大的“良浜”绝对算得上是“元老”了。
它早在2000年就到了日本,落户在和歌山的“冒险世界”动物园,一住就是二十多年。
它在那里不仅仅是生活,更是创造了生命奇迹——它成功地在异国他乡生下了三个孩子:如今8岁的“结浜”、6岁的“彩浜”和4岁的“枫浜”。
可以说,这四只即将归国的熊猫,构成了一个完整的“良浜家族”。
对于许多日本家庭,特别是和歌山附近的人们来说,“良浜”和它的孩子们,简直就是大家看着长大的“邻居”。
很多家庭的相册里,都珍藏着孩子们和小熊猫一起成长的瞬间。
你想啊,从“结浜”第一次跌跌撞撞学走路的稚嫩视频,到活泼好动的“枫浜”在樱花树下打滚嬉戏的可爱萌态,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,早已深深地刻进了日本国民的集体记忆中。
正因为感情如此深厚,当园方宣布归还时间定在6月28日,而且是比原定2025年8月的合作保护协议期限提前了几个月时,一部分日本网友表示了不解甚至有些抵触情绪。
面对大家的疑问,“冒险世界”动物园方面给出了相当专业和务实的解释。
他们强调,选择6月底这个时间点,核心考虑是为了熊猫们在长途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。
航空运输活体动物,尤其是像大熊猫这样对环境敏感的珍稀国宝,本身就是一项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任务。
旅途中的每一刻,都得对它们的心跳、呼吸甚至肠胃状态进行严密的实时监控。
想象一下飞机在空中遇到气流颠簸,这对我们人类可能只是小不适,但对机舱里的熊猫宝宝来说,可能就是潜在的风险。
选择6月,是因为这时候日本的天气相对凉爽。
这份凉爽至关重要,尤其是对于已经24岁高龄的“良浜”——它相当于人类的七八十岁了。
避免高温能大大降低它在长途运输中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。
可以说,为了确保这几位“宝贝”旅途平安,园方真是操碎了心。
说到“冒险世界”动物园,很多普通游客可能觉得名气不如东京上野动物园那么大。
但你知道吗?
在专业的大熊猫保护领域,特别是海外的繁育方面,它可是一个低调的“隐形冠军”。
自1994年与中方开展合作以来,“冒险世界”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,总共成功繁育了多达17只大熊猫!
这个数字在海外所有的大熊猫合作机构中是名列前茅的。
这里不得不提到那只赫赫有名的“熊猫爸爸”——雄性大熊猫“永明”。
它在“冒险世界”度过了大半个熊生,31岁高龄时才返回中国,在它的“壮年”时期,通过人工繁殖技术总共养育了17只健康的幼崽,创下了令人惊叹的纪录。
它留下的宝贵人工授精数据和经验,至今还被全球多个动物研究机构当作重要的参考范本。
这种成就当然不是凭空而来的,背后凝聚着无数心血和巨大的资源投入。
简单举个例子就知道有多“奢侈”:为了保证熊猫们吃上可口又安全的竹子,园方每年都得专门从中国空运新鲜的竹子!
这可不是普通的快递,运输途中全程都必须严格维持12℃左右的恒温环境,而且对竹子本身的农药残留检测标准,据说比日本本土的食品安全法规还要严格得多。
想想这笔冷链运输和检测的成本,再加上“冒险世界”拥有自己的专职兽医团队,甚至还特别配备了关注熊猫心理健康的“熊猫心理观察员”,日常的清洁维护、场地建设……难怪有说法称,在“冒险世界”养一只大熊猫的年均成本高达数亿日元(折算成人民币也要上千万)。
这绝对是真爱和实力的双重体现。
更令人敬佩的是,日本团队在长期的饲养繁育中积累了大量极其珍贵的原始数据。
据说累积起来的各类生理、行为记录资料高达上万页!
像熊猫的发情周期怎么变化、激素水平如何波动、不同环境因素怎么影响幼崽的存活率……这些精细的数据不仅对日本自己有用,甚至反哺了中国本土的大熊猫保护工作。
比如,他们摸索出的那套观察和应对方法,对中国国内后来推广的“行为诱导繁育法”就提供了不少启发。
养熊猫就像养一群特别金贵的“挑食宝宝”。
饲养员们早就摸透了不同熊猫的饮食偏好。
比如年纪最大的“良浜”,就对来自中国四川的箭竹情有独钟。
而那只最活泼好动的小家伙“枫浜”,则更偏爱口感可能略带点苦味的浙江苦竹。
光是为了满足它们各自挑剔的口味,就得从中国多个不同的产区专门采购合适的品种空运过去。
这份细心和耐心,真是让人感慨。
说到大熊猫成为国与国之间友谊的象征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熊猫外交”,很多人都会想到1972年。
那一年,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,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,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,两只大熊猫去了美国,这被视为现代“熊猫外交”的开端。
而同一年,日本也收到了来自中国的第一对大熊猫“康康”和“兰兰”。
当时日本民众的热情简直可以用“疯狂”来形容,掀起了第一次席卷全国的“观猫”热潮。
进入1980年代后,为了保护野生种群和更科学地推动保护研究,中国的政策有了调整,从早期的无偿赠送转变为以科研合作为目的的租借模式。
从那时起,旅居国外的大熊猫,在中日关系中常常扮演着一种微妙的“晴雨表”角色。
它们的状态、去向,往往能反映出两国关系的温度。
去年(2024年),东京上野动物园的明星熊猫“香香”返回中国时,那告别的场景至今还让人印象深刻。
成千上万的日本民众依依不舍,排着绵延近千米的长队,只为再看“香香”最后一眼。
不少人泪洒现场,网上也充满了深情留言,有人说:“谢谢你陪着我的孩子长大”,也有人感慨:“我的童年记忆里有了‘香香’真好”。
这次“良浜家族”的归国,虽然地点换成了和歌山,但也同样延续了这种理性与温情交织的独特告别文化。
社交媒体上,“谢谢良浜一家”迅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。
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珍藏多年的照片:有小时候第一次在动物园见到熊猫的兴奋抓拍,有小学生们去动物园写生的图画,也有家庭聚会时背景里熊猫憨态可掬的身影……特别是一些长期跟拍熊猫的专业摄影师,默默整理出了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“良浜家族”影像集,里面记录着“彩浜”从一个懵懂幼崽成长为一位母亲的完整历程。
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些孩子们的表达。
网传(有媒体报道称)有日本小学生写信时写下了这样的话:“虽然非常非常舍不得熊猫们离开,但是想到它们的老家在四川,听说那边的竹林比这里大很多很多。
也许它们回去会更开心吧。
希望它们能更快乐地生活。
” 这种出于对熊猫真正关爱而表达的“放手之爱”,很能反映出日本社会这些年对大熊猫保护工作的理解在加深。
大家渐渐明白,与其把它们一直留在外国动物园里让少数人欣赏,支持它们回到气候适宜、栖息地广阔的故乡,参与到更关键的种群繁育和研究中,或许是对熊猫这个物种更长远的负责。
回头看看过去的这三十多年,旅日的大熊猫们早已超越了单纯动物的身份。
它们是中日两国友好互动的一个生动符号,更是在无形中充当着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桥梁。
在和歌山的“冒险世界”动物园,有意思的小细节是饲养员们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“熊猫日语”——他们会故意使用关西地区的方言腔调跟熊猫们说话。
他们的想法很朴素:觉得关西方言特有的那种柔和、轻快的语调,能让熊猫们感觉更放松、更亲近。
这种尝试本身,就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文化交流。
反过来,来自中国的科研团队也从日本同行那里吸收了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。
比如他们对熊猫日常行为和应激反应的观察总结得非常细致,形成了一套有借鉴意义的分级评价标准。
这套“应激反应分级系统”传回中国后,被国内多个大熊猫基地学习应用,大大帮助改进了圈养环境下熊猫们的生活质量,尤其是心理状态和福利水平。
这种在熊猫饲养繁育专业知识和技术层面的默默互通有无、互相学习,无形中建立起了一种超越普通政治关系的、基于共同事业追求的信任与合作基础。
动物不会说话,但它们的存在本身,连接了许许多多普通人、饲养员和科研工作者的心。
6月28日这一天终于到来。
一架特别的货运专机将从日本和歌山起飞,搭载着“良浜”、“结浜”、“彩浜”、“枫浜”这四只承载了无数关爱的宝贝,平稳地飞向中国四川。
回去后,“良浜”作为高龄熊猫,将在四川精心准备的舒适环境中安享退休生活。
它的孩子们——“结浜”、“彩浜”、“枫浜”,则正值壮年,它们的肩上承担着重要的生物学使命,将在故乡参与中国更宏大的大熊猫繁育研究计划,为这个珍稀物种的种群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留在日本和歌山的,除了“冒险世界”动物园空旷了一块的场馆,还有无数保存在日本民众手机、相机、家庭相册里的记忆。
可能有的是“枫浜”最后一次爬上栖架好奇张望的身影,有的是“彩浜”温柔照顾幼崽的画面。
这些定格的瞬间,记录了“良浜家族”在和歌山留下的点点滴滴,也记录了一段普通日本人心中温暖的“熊猫情缘”。
对于未来,很多人已经在网上表达了期盼。
想想也是,一个成功繁育了17只熊猫的“功勋动物园”,它的场馆突然空空荡荡,确实让人有些不习惯。
日本民众对熊猫的热爱丝毫未减。
可以想见,虽然“良浜家族”回家了,但日本对熊猫的思念和渴望,应该不会停止。
#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#
博牛配资-股票杠杆软件下载-全国前三配资排名-海口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